全球媒體研究室
註冊
Advertisement

生平簡介[]

http://pics3.webs-tv.net/6/userfile/k/kafka17/blog/bdd00581.jpg

賴和,一八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彰化,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十六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一九一七年六月在彰化建立「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

一九一八年前往廈門,供職於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一九一九年七月從博愛醫院退職歸台;在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一九二一年十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被選為理事;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沉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一日逝世,行年五十。後世咸尊其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影響[]

對於臺灣文學的影響

  • 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子

賴和的文章不多,正式發表的只有小說十六篇,新詩十二首,散文、隨筆十四篇。其貢獻主要在於對白話文學的開創性。 日據時期鼓吹新文學運動最力者實為張我軍(中研院院士張光直博士之父)。張我軍年輕時曾至廈門工作,後赴北平高師補校讀書,直接感受五四運動之衝擊。

但他對台灣的影響僅止於「評論」文章,他的小說、詩作皆取材自北平生活,與台灣無關。真正以白話文創作,反映台灣社會現象者,賴和是第一人。

另外,張我軍主張完全以中國白話文創作。賴和雖也以中國話文為主,但亦摻雜了台灣話文,一九三五年發表的最後一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更完全以台灣話文寫成。這種本土意識使賴和的文章成為二十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力。

  • 台灣新文學的褓姆

一九二六年台灣民報在新舊文學論戰後,決定成立文藝欄,委請賴和擔任主編。 當時賴和已在彰化行醫,仁心仁術,病患眾多,常看診至晚上十點之後,才開始編輯,選稿潤稿,忙至深夜。賴和對這份工作極為認真投入,很多文章幾乎修改了大半。編輯工作的耗費心力,可能也是賴和文章不多的原因之一。

其時台灣新文學三傑中的張我軍在北平,楊雲萍在日本留學。本島僅靠賴和一人耕耘。對賴和研究頗深的成大林瑞明教授稱賴和的編輯工作,就如同「在一片荒蕪的園地裡開墾,以便培養出各種奇花異草。」

在賴和的努力下,「台灣民報」及其後的「台灣新民報」成為新文學的中心。年輕新秀的台灣文學水準逐漸提昇,然後才有一九三四年的「台灣文藝聯盟」成立。這期間很多新文學作家是賴和提攜、培養出來的。

台灣文學史上的巨人,左翼作家「揚逵」,就是經由賴和的鼓勵和指導,才領晤文學也是社會運動的重要途徑,進而開創其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楊逵」這個筆名也是賴和幫他取的。

  • 抗議文學與農民文學

賴和認為「文學就是社會的縮影」。他的作品直接反映殖民體制下的現象,尤其同情受壓迫的弱勢族群。

他批判統治者:描述被惡警壓迫的小販,被製糖會社剝削蔗農;批判封建制度:如鋪張浪費的迎神賽會,欺世詐財的神藥秘方;也批判舊社會的仕紳:如自私敗德的富戶。對台灣史上第一次的農民運動「二林事件」,及壯烈的原住民武裝抗暴「霧社事件」,賴和以詩文表達感情及支持。

他是人道主義者,社會運動家,也是民族情感濃烈的文學家。 台灣的「抗議文學」及「農民文學」皆始於賴和。而賴和對社會的關懷,對舊社會體制的批判,對弱者的悲憫同情,也使他博得「台灣魯迅」的稱號。

賴和紀念館[]

1995年,在早年賴和醫館舊址,由其子賴燊先生及長孫賴悅顏先生,籌畫興建「和園」大樓,並在第十層樓成立「賴和紀念館」。1997年6月,「賴和紀念館」搬遷至對面大樓第四層樓,即今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4樓,開館至今。

本館陳設包括賴和先生手稿、年表、遺物、部分藏書、字畫…等,以及台灣文學相關資料書籍,並陸續蒐藏、展示彰化地區作家之手稿、文物。提供一般民眾及研究台灣文學學者參觀研究。


  • 手稿:賴和所處的時代係新舊社會、政治、文化急劇交替的關鍵時刻,他自小讀私塾學漢文,完成公學校教育,又考上當時台灣的第一學府: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後再前往中國廈門博愛醫院服務,因此他的語言學習範疇涵蓋了中文、漢文、台語文和日文;表現在文學手稿裡的,正是多種語文交互運用的痕跡,細心的觀者當可由此窺見台灣新文學剛起步時的艱辛,而從賴和經常三易其稿的真跡,更可想見他對文學創作的慎重其事。本館展出有賴和的漢詩、新詩、小說、雜文等作品。相對而言,接受日本教育的賴和,終其一生,除少數日文書信與醫學校上課筆記外,沒有留下任何一篇以日文書寫的文學作品。
  • 藏書:包含賴和先生的中、日文,現代、古典和世界文學藏書、中文期刊,約有上百冊。由此展現一個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視野是世界性的、極其寬闊的。
  • 個人生活用品:有賴和先生的日常什物、衣帽,還有代表他職業身分的醫療器材,從中彷彿可以揣想這位醫生文學家日常生活的點滴。賴和行醫最為人稱道的,即每至年底便燒毀無力償還積欠藥費的患者的帳簿,所以沒有留下這些相關資料,以佐後人對他仁醫濟世形象的追想。

賴和重要年表[]

1894 年 1歲 五月廿八日申時生於彰化街市仔尾,父賴天送,母戴氏允,原取單名河,又名葵河。賴家田產十甲左 右,年收租三百石。

1895 年 2歲 夫人王氏草出生於彰化浮景頭(西勢仔),父王浦係阿罩霧林家佃農。 十二月廿九日弟葵冬出生,因家人迷信將其過繼給彰化廖姓人家,成年後亦隨生父學作道士。

1898 年 5歲 六月七日,大妹梅出生。

1900 年 7歲 四月廿九日,二妹甘出生。

1903 年10歲 祖父賴知去世,享年五十九歲。十月九日,弟賴賢浦出生。十月廿六日,入彰化第一公學校(原設於彰化孔廟,今中山國小)。

1907 年14歲 春天,入設於彰化南壇(今南山寺)側之小逸堂,拜師黃倬其(黃漢)學習漢文。

1908 年15歲 夏天,尚未正式學詩前,寫作第一首漢詩〈題畫扇〉。小逸堂遷往李宅祖廟。

1909 年16歲 三月,畢業於彰化第一公學校本科第七回,共十四人畢業。四月廿日,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十三期。

1910 年17歲 四月十九日,預科一年畢,升入本科。十一月十二日,弟滄洧(賢穎)出生。

1911 年18歲 醫學校學生成立復元會。醫學校同級生往金瓜石修學旅行。

1913 年20歲 寫作漢詩〈重典周甲窗兄之墳即賦所感〉,以弔念醫學校同級生。醫學校同級生前往宜蘭修學旅行。

1914 年21歲 四月十五日,醫學校畢業,同期三十一位畢業生中列名十五。一段時間在台灣實習。十二月,就職於嘉義醫院。寫作漢詩〈記小逸堂諸窗友〉。

1915 年22歲 十一月十三日,與西勢仔庄王氏草結婚。

1916 年23歲 受不合理的待遇,與醫院院長、主任發生意見衝突。

1917 年24歲 六月,返回彰化開設賴和醫院。寫作〈中秋環翠樓小集〉、〈環翠樓送別〉等漢詩。

1918 年25歲 捐獻彰化崇文社金玖圓。一月一日,長男志宏出生,一月廿二日去世。二月起以醫員身份任職於廈門博愛醫院。寫作漢詩〈去國吟〉、〈元夜渡黑水洋〉、〈端午寄肖白先生〉、〈中秋寄在台諳舊識〉、〈同七律八首〉…等。

1919 年26歲 七月,從廈門博愛醫院退職歸台,仍行醫於彰化,寫作〈別廈門〉、〈歸去來〉…等。秋天,北壇側新築小逸堂落成。

1920 年27歲 四月十六日,次男志煜出生,八月廿八日去世。先生曾有施作,感慨吟道:「曾將醫國手,殺卻兩嬌兒。」(〈懶病〉) 寫作〈申酉歲晚書懷〉…等漢詩。

1921 年28歲 捐獻崇文社,金陸拾圓。寫作〈會飲於文苑世兄宅〉…等漢詩。二月,參加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十月十七日,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

1922 年29歲 寫作〈壬戍元旦試筆〉…等漢詩。一月十八日,三男燊出生。二月寫作漢詩〈阿燊彌月喜作〉。彰化同志青年會改為幹事制,並任委員。十月,發表漢詩〈秋日登高感懷四首〉、〈懷友〉(《台灣》三年八號)。十月十七日,加入蔣渭水發起的「新台灣聯盟」。

1923 年30歲 一月十六日,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向總督府提出結社申請。遭受禁止後,二月十六日於東京重建。七月,所屬的彰化青年同志會舉辦第一次留學生文化講演團在台首次講演。七月廿三日,蔣渭水、連溫卿等人以「新台灣聯盟」為基礎,創立「台灣問題研究會」。八月,官方試圖以「阿片取締細則」告發先生,後裁決無罪。十二月十六日,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

1924 年31歲 一月七日,不起訴處分,出獄。任文化協會大正十三年理事。十一月二日,文化協會第四回總會在彰化召開。十二月十六日,治警事件「同獄會」成立,當日台北、彰化、台南同時召開。

1925 年32歲 任文協理是大正十四年理事。二月,與陳虛谷等人成立「流連思索俱樂部」。五月十七日,四男悵出生。十月十七日,先生出席召開台中林姓宗祠之文化協會總會,代表彰化支部報告會務。寫作漢詩〈重過嘉義〉、〈嘉義公園〉…等漢詩。

1926 年33歲 一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二月,發表小說:〈一桿『稱子』〉。八月廿三日,與吳石麟發起「政談演說會」。九月廿九日,與連溫卿、蔣渭水、林柏廷、邱德金…等人,提案政治結社。十月十七日,理事任期延至明年一月三日臨時總會。台灣文化協會第六回總會在新竹召開。十二月十七日,長女鑄出生。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

1927 年34歲 一月三日,台灣文化協會開臨時總會於台中,左右兩派分裂,任新文協臨時中央委員。三月七日,四男悵去世。四月五日新生學會成立,為發起人之一。五月廿九日,任台灣民眾黨臨時委員。七月,任台灣民眾黨幹事。八月三十一日,與林篤勳、許嘉種、楊家城等民眾黨員發起政壇演說會。十月十七日,新聞協召開第一次全島代表大會。

1928 年35歲 一月,發表小說:〈不如意的過年〉(《台灣民報》,一百八十九號)。三月九日,民眾黨彰化支部舉辦自治制度改革政壇演說會,演講〈我們的政治要求〉 三月二十五日「株式會社大眾時報社」成立,先生任監察役(董事林碧梧、王敏川、張信義、莊孟侯、黃信國、楊老居,監事張喬蔭、莊泗川、吳石麟、林三奇、賴和。)四月十五日,文協會台中總工會成立,四弟通堯是主事役員之一。五月,發表隨筆:〈前進〉(《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七、八月發表隨筆:〈無聊的回憶〉(《台灣民報》,二百一十八∣二百二十二號)。幫楊逵、葉陶於居家附近租屋居住。弟賢穎進入北京大學預科。九月,王敏川因台南墓地轉移事件被拘捕。九月十九日,五男出生。十月三十一日,新聞協於台中召開第二回全島代表大會,被命令解散。

1929 年36歲 一月廿七日,出任《台灣新民報》相役談。四月廿八日,大眾時報重要幹部於林碧梧宅開會,並討論文協改革事項。九月十日,長女鑄去世。十一月三日,台灣文化協會第三回全島代表大會於彰化街彰化座召開,楊老居任議長,先生任副議長,在此次中連溫卿遭除名。

1930 年37歲 一月,發表小說:〈蛇先生〉(《台灣新民報》,二百九十四∣二百九十六)。三月三十日,弟賢浦娶王敏川之女王氏閨秀。五月,發表小說:〈彫古董〉(《台灣民報》三百一十二∣三百一十四)。八月《台灣戰線》發行,楊克培主持,與謝雪紅、郭德金均列名其中,並任《台灣新民報》客員。(同為客員者:黃朝琴、陳逢源、陳虛谷、林佛樹。)八月二日《台灣新民報》自三二四號起增闢新詩專欄「曙光」。九月,發表新詩:〈流離曲〉及〈生與死〉(《台灣新民報》,三百二十九∣三百三十二號)。九月,參加《現代生活》創刊事宜。十月發表小說:〈棋盤邊〉及隨筆:〈開頭我們要明瞭地聲明〉(《現代生活》創刊號)。弟賢穎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十一月一日,文協彰化支部舉辦「打倒反動團體鬥爭委員會全島巡迴演講會」。賴和醫院遭到日警搜查。十二月,發表:〈新樂府〉(《台灣新民報》三百四十三號)。十二月十四日,彰化台灣人醫師會上總督〈禁阿片建議書〉。

1931 年38歲 一月,發表隨筆:〈希望我們的喇叭手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台灣新民報》,三百四十五號)。發表小說:〈辱!?〉(同上)。發表新詩:〈農民謠〉(同上)。發表新詩:〈滅亡〉(《台灣新民報》,三百四十七號)。一月,任《台灣新民報》相談役(顧問)客員。一月,《新台灣大眾時報》於東京創刊,四弟賴通堯任發行人、編輯人兼印刷人。一月四日,新聞協於彰化街彰化座戲院召開第四屆代表大會,王敏川當選中央委員。一月十六日,出席台灣民眾黨彰化支部黨員大會,任議長。二月八日,次女彩鈺出生。三月發表小說:〈浪漫外記〉(《台灣新民報》三百五十四∣三百五十六號)。四、五月發表新詩:〈南國哀歌〉(《台灣新民報》三百六十一∣三百六十二號)。六月發表新詩:〈思兒〉(《台灣新民報》,三百七十號)。十月發表新詩:〈低氣壓的山頂〉(《台灣新民報》,三百八十八號)。十二月,發表:〈祝曉鐘的發刊〉(《曉鐘》,創刊號)。

1932 年39歲 一月,與葉榮鐘、郭秋生等人創辦《南音》一月,發表小說:〈歸家〉(《南音》,創刊號)。一月發表:〈相思歌〉及隨筆:〈紀念一個值得紀念的朋友〉(《台灣新民報》,三百九十六號)。一月,發表小說:〈豐作〉(《台灣新民報》三百九十六∣三百九十七號)。一月至七月,發表小說:〈惹事〉(《南音》,一卷二號、六號、九、十合刊號)。一月,繼任《台灣新民報》相談役及客員。二月,發表隨筆:〈城(我們地方的故事)〉及〈台灣話文的新字問題〉(《南音》,一卷三號)。四月十五日,任日刊《台灣新民報》學藝欄客員(同為客員者:林攀龍、陳虛谷、謝星樓)。五月十九日,楊逵的成名作〈新聞配達夫〉(〈送報夫〉)前篇,經先生之手於《台灣新民報》十九日連載至廿七日第四百五十一號終止。六月一日,六男洪出生。

1933 年40歲 十一月,台灣議會設置運動最後一次請願,蔡培火主歧視,南部由蔡培火,中部洪元煌與賴和,北部賴金圳分頭收集請願簽名書。

1934 年41歲 二月五日,六男洪去世。五月六日,「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公推為委員長,固辭,改推張深切為委員長。(常務委員五人,賴和、張深切、賴慶、賴明弘、何集璧)。八月,林獻堂來函邀請參加九月二日在台中召開的台灣議會運動禁止問題,未出席。十月,與楊守愚共具名發表:〈喪禮婚禮改革的具體案〉、〈就迷信而言〉於《革新》(大溪革新會)。十二月發表小說:〈善訟的人的故事〉(《台灣文藝》,二卷一號)。

1935 年42歲 二月,發表〈呆囝仔〉(《台灣文藝》,二卷二號)。十月,為李獻璋編的《台灣民間文學集》寫序文。參加同仁雜誌於大稻埕高砂食堂舉行的文學座談會。十二月,楊逵脫離《台灣文藝》,另出版漢文文學雜誌《台灣新文學》,編輯有賴和、楊守愚、吳新榮、郭水潭、葉榮鐘、陳瑞榮、楊逵、王詩琅等十九名。至一九三七年六月停刊,共出十五期。十二月,發表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台灣新文學》,創刊號)。

1936 年43歲 一月,發表小說:〈赴了春宴回來〉(《東亞新報》,新年號)。(註:在以出土的楊守愚日記中,言本篇為其代賴和所寫。)一月,〈豐作〉(楊逵譯)發表於日本《文學案內》。四月,發表:〈寒夜〉、〈苦雨〉(《台灣新文學》,一卷三號)。四月,賴燊就讀私立台北中學(今泰北中學)。五月,發表〈台灣民間文學集序〉(《台灣民間文學集》)。五月九日,三女彩芷出生。五月廿三日,景福會成立。第一次評議會召開。六月,發表:〈田園雜詩〉(《台灣新文學》,一卷五號)。七月,發表:〈新竹枝歌〉(《台灣新文學》,一卷六號)。八月,王錦江(詩琅)發表〈賴懶雲論〉(《台灣時報》,二○一期)。十月十九日,魯迅去世,年五十。

1937 年44歲 任日章商事株式會社監察役。春,遊台中楊逵「首陽園」。八月,彰化市醫師會創立,出席並合影留念。台灣新民報社出版《台灣人士鑑》,載有其略歷。

1938 年45歲 二月五、六日,與同級生共十六人宿泊草山大屯及在台北江山樓舉行的醫學校第一次同級會。任彰化第一公學校後援會市仔尾區代表委員及創立四十週年紀念事業「世話役」(幹事)。

1939 年46歲 三月,因患者感染傷寒初期症狀,未依法定傳染病規則向有關當局申報,竟遭重罰被迫停業半年。利用空閒與楊木(雪峰)赴日本,轉滿洲,前往北京遊歷。九月廿八日(中秋後一日),應社成立。懶雲、虛谷、蘅秋、笑儂、雲鵬、守愚、雪峰、渭雄、石華同為成員。寫作〈應社首集於小杏園感賦〉、〈虛谷招諸同社默園小集〉……等漢詩。

1940 年47歲 年初〈前進〉、〈棋盤邊〉、〈辱 〉、〈惹事〉、〈赴了春宴回來〉等五篇作品收於李獻璋編《台灣小說選》,印刷中被禁止刊行。十二月〈晚霽〉、〈過苑裡街〉、〈寒夜〉…等十四首漢詩,收於黃洪炎(可軒)《瀛海詩集》。

1941 年48歲 於彰化市政研究會發起紀念演講時,受到中止處分。二月二日,出席彰化高賓閣第二次一學校同學會,共十五人參加,並留影紀念。三月,賴燊前往日本就讀駒澤大學預科。三弟賢浦病逝。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當日),第二次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寫〈獄中日記〉三十九日後,因病體弱停筆,讀佛書。李慶午前往獄中為他看病,並申請保外就醫。

1942 年49歲 一月,病重出獄。八月,賴燊結婚,隨即再前往日本就讀。九月廿五日,應社同仁集會,並留影紀念。

1943 年50歲 年初,住院於台北帝大附設醫院。一月三十一日,因僧帽瓣閉鎖不全逝世。四月,楊雲萍於《民俗台灣》三卷四號發表〈賴和氏追憶〉。四月,《台灣文學》三卷二號,刊有「賴和先生悼念會特輯」。

相關書籍[]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編。臺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編。臺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編。臺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編輯。臺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桿稱仔。臺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編。臺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編。臺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編。臺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編。臺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編。臺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編。臺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編。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陳芳明,1998,賴和與台灣左翼文學系譜,見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頁47-74。臺北:麥田出版。

陳建忠,2004,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

陳明娟,1989,日治時期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台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志龍,2003,賴和漢詩中的社會現象分析與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篤恭編,1994,磺溪一完人:賴和先生百年冥誕紀念文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衡哲,2001,民族詩人 賴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見林衡哲編著,二十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上),頁48-59。臺北:望春風文化。

林瑞明,1993,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

林秀蓉,2002,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1994,賴和研究資料彙編。彰化:彰縣文化。

張雅惠,2001,日治時期的醫師與臺灣醫學人文 : 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為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料來源[]

1.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4122802308

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3007062

3.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607052703764

4.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607010106509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