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研究室
Advertisement

台灣無線電視產業

產業發展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世界各地,電視媒體逐漸的取代收音機廣播的地位,而成為一種新興的普及傳播媒體。各國建立電視臺的需求漸漸出現。台灣也在1960年5月20日,現場電視節目《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就職大典》的試播,在中國廣播公司與日本電氣株式會社的合作之下,在圓山試播廣播台週遭十公里以內都可以收到節目訊號;這是台灣第一次的電視實況轉播,而當時全台灣僅有五十臺電視機。


1961年,教育部部長黃季陸呈准行政院責成國立教育資料館設立「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NETV,簡稱「教育電視台」),並由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與中國電子工程傳習所分別負責工程與節目之籌備事宜。1962年2月14日,教育電視台正式成立並試播,並於該年10月10日正式開播成立,成為台灣哈哈第一家電視台。教育電視台不播廣告,經費完全依賴教育部的預算。教育電視台的播放時間週一至週六為中午12時50分開播、下午16時10分收播,週日則上午9時整開播、12時03分收播,每週廣播時間共計23小時。教育電視台的收視範圍僅有台灣北部地區,收視率僅有1.40%。


而從台灣第一家無線電視台灣電視公司在1962年開播成立至今,至今已發展包括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直播衛星、網路電視、數位電視、到最新智慧型數位電視(Intelligent Digital Television, IDTV)。回溯至1962年的台灣,隨著台灣電視公司的成立,正式進入電視媒體時代,後來陸續又在1969年及1971年分別成立了中國電視公司與中華電視台。在這三台陸續成立開播後,由於政府不再開放無線電視台的設立,因此這三家無線電視台寡占台灣的電視產業超過二十餘年。而70年代末期,在長期單調的三台電視節目之外,台灣觀眾開始尋求其他替代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結合衛星節目與盜版錄影帶的第四台業者,而這樣的非法電視服務對於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挑戰,在80 年代達到高峰。三家無線電視台也逐漸失去寡占電視節目市場的優勢,再加上台灣社會政治經濟情勢不斷的開放,對於無線電視資源被長期壟斷的質疑與挑戰聲浪日益增加,因此於1993 年,政府正式開放有線電視系統合法經營,並進而同意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的設立,直至1997 年,台灣第四家無線電視台民間全民電視台終於成立,翻閱四十多年來台灣電視產業變遷的軌跡,根據陳炳宏(2002)的研究指出在結構上從台視一家獨大,到台視、中視、華視三家寡占,及至無線電視台開放申設,有線電視系統合法化,至今轉變成多頻道的競爭市場;在企業組織方面,則由專業經營單一企業體,逐漸轉變為多角化跨業集團式的型態;至於經營績效方面的演變,從高利潤時代無線電視全面壟斷廣告預算與收視率,到無線、有線、衛星多頻道群起爭食市場大餅的戰國時代。

電視公司介紹[]

壹、台視電視公司


台視電視公司簡稱「台視」、「TTV」,其前身為教育局教育資料館所設立的「教育實驗電台」,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台視正式成立時,併入了教育實驗電台,並在同年十月十日開播。首任董事長為林柏壽,首任總經理為周天翔,資本額為新台幣三仟萬元。台灣電視公司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一家無線電視台,成立之初的股權結構主要是由省屬行庫及日人投資,目前股權已逐漸轉移至民營企業及個人手中,但在台視的股權結構中仍包含了大部分的臺灣省政府股權及日資,也是臺灣最後一家實現官股完全退出的無線電視臺。


<台灣電視公司重要事件歷史>


台視重要事件歷史


台視股東中,四家日本企業富士電視台、NEC、東芝、日立等所佔股權比例各為4.9%,同時在台視開播期間提供了重要的硬體器材與節目製作等協助,是重要的創始股東之一。而在台灣政府進行媒體「黨政軍三退」政策之前,台視股東中,官股佔47%、國民黨20%、日資19.6%、士林電機公司及台視員工持股等一般民股約20%。2005年爲配合「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國民黨透過華夏投資公司,將其持有的20%股權脫手轉賣。2006年3月11日,行政院「公股釋出審議小組」第一次會議中決議公股釋出原則是「全民釋股」、「公開標售」。而所規劃的釋股方案將台視股權分兩階段全數釋出:第一階段採公開招標,約25.77%;第二階段由全民申購,大概約21.62%。當時預計最快2006年11月初標售。


台視股權比例


台視股權比例細目表


台視之實收資本額約28億元,各公股股東之持股比例如下:台灣銀行(約佔14.37%)、土地銀行(約佔7.25 %)、合作金庫(約佔4.02 %)、華南銀行(約佔7.25 %)、第一銀行(約佔7.25%)、彰化銀行(約佔7.25%),總計公股持股比例約47.3%;而民股股東持股比例總計約52.7%(主要民股股東如台灣水泥、台北國際商銀、富士電視、東芝、日本電器、日立製作所等)。依據公股處理條例,釋出之公股即為上開台銀等六行庫所持之股份。有關第一階段公開標售,即一銀、華銀、彰銀、合庫等四行庫所持之25.77%,第二階段全民釋股及員工優惠優先認購,即台銀及土銀所持之21.62%。


2006年11月30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決議:根據《廣播電視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要求台視限期調整日資問題;台視於收到公文之後的半年內,日籍股東必須全部退出。爾後,行政院新聞局發布台視公股公開標售公告,於2007年2月14日至3月14日17時,開放投標人領標,每股底價為新台幣13.5元。參加投標者,須出具新台幣十億元財力證明。而這波釋股主要是以合作金庫銀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三商銀等股東手中的股權為主,且限制外資、黨政軍不得直接或間接參加投標。2007年4月9日,行政院公股釋股審議小組第三度開會審查;參與審查者包括旺旺集團、年代網際、大豐有線電視、鴻邦建設、非凡國際科技(非凡電視),全都通過審查,得於該年4月11日進行價格標的投標。4月10日,大豐有線電視被指出有外資介入,宣佈退出台視競標。4月11日11時,價格標開標,四個投標者的每股新台幣標價如下:非凡國際科技以每股24.1元得標。非凡國際科技以總額新台幣17億4262萬元標得台視72,308,263股,占台視已發行股份總數25.77%。而台視公股第二階段全民釋股流程將從2007年5月開始,預計2007年10月完成釋股。


而台視三大日資股東於同年5月亦確定其股權轉讓對象,富士電視轉讓給亞哲投資公司(賴國洲任負責人);東芝轉讓給黃崧(非凡電視台董事長);NEC則轉移給法人非凡電視台。台視另一日資股東日立的持股,則在2006年已轉讓給黃崧。

節目製作[]

營運狀況[]

收視率[]

廣告收入[]

參考文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