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研究室
Advertisement

模板:電視網資訊 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簡稱TBS台灣公廣集團台灣公廣公廣集團公廣),於2006年7月1日成立,是臺灣第一個公共媒體集團。

旗下頻道[]

2006年7月1日成立時成員[]

  • 華視主頻道(中華電視公司)
  • 華視教育文化頻道(中華電視公司)
  • 華視休閒頻道(中華電視公司)
  • 公共電視台(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Dimo TV(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07年1月1日加入成員[]

  • 客家電視台(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
  • 原住民族電視台(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
  • 台灣宏觀電視(由僑務委員會成立)

成立沿革[]

2005年[]

  • 5月18日行政院院會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草案,確立「一公一民」(華視公共化,台視民營化)政策:讓華視台視公股於立法後完成釋股,股權捐給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基金會)後,由公視基金會成立公共化集團,主導無線電視製播公共化節目,提升公共化品質。
  • 10月16日:行政院日前決定在兩年內投入新台幣92億元發展公共廣電集團,行政院新聞局研擬將華視改制為「公視二台」。對此,華視工會提出一份措辭強硬的說帖,強調華視不反對公共化政策,但反對粗糙的政策推行。
  • 12月15日媒體改造學社(媒改社)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會)合辦記者會,要求民進黨政府落實「黨政軍退出三台」及「無線電視公共化」承諾。媒觀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民進黨要反省,就從落實改革承諾開始。」並說媒觀會與媒改社有條件接受「一公一民」。媒改社召集人魏玓指出:「目前華視高層為既得利益者,並不能與華視員工劃上等號。由於目前經營高層無助於公共化落實,媒改社主張:華視公共化過程除撤換官派董事,也應撤換總經理江霞。」

2006年[]

  • 1月3日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該條例第十四條之三明定:『政府機關(構)應將持有公共化無線電視事業之股份,附負擔捐贈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公視基金會)』、「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或設置之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台灣宏觀電視等頻道節目之製播,應於本條例公布施行後之次年度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在附帶決議中要求:為平衡南北發展,縮減資訊落差,支持公共廣電集團未來五年內朝向南部設台發展,並於未來列入《公共電視法》修法。
  • 1月13日:公視基金會公開徵求外界推薦華視總經理人選,並成立華視總經理審薦小組,進行遴選作業。
  • 1月16日黎明文化事業基金會捐贈華視股份給公視基金會。
  • 2月20日:華視總經理推薦人選產生,李遠小野)獲得公視基金會董事會三分之二以上董事投票通過。
  • 3月20日:公視董監事聯席會議決議:為強化華視未來營運效能,將全數參與華視董監事會之運作。
  • 3月31日:公視基金會的十一位董監事及其推薦的六位專業人士,與六位民股代表組成華視董事會,並召開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議。會中,選出公視基金會董事長陳春山無給職的華視董事長,亦通過總經理李遠、副總經理高武松及多位相關主管的人事任命案。華視達成公共化的目標。
  • 7月1日:公廣集團正式成立。
  • 7月12日: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台及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正式成立。

2007年[]

  • 1月1日: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十四條之三,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台灣宏觀電視加入公廣集團。
  • 3月5日:公視副總經理陳申青表示,預計5、6月間選出公廣集團在南台灣建台的場地,希望兩年內完成建台,「目前規劃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新電視台,而不是先前所傳將公視或華視南遷。」
  • 9月7日:行政院新聞局公廣集團選址小組決定,將公廣集團籌設的南部營運中心設於高雄市[1],並以位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內的舊台鋁廠房為基地,公廣集團計畫投資新台幣三十四億元,以三年半的時間進行籌建。[2]

經費來源[]

  • 公視的經費來源,除了金額逐年遞減的政府捐贈之外,主要有:
  1. 企業贊助:由公、私立機構或企業團體提供經費,贊助播出之時段或節目,但不得促銷特定商品或服務,不得與節目題材有任何關聯或暗示,不得參與任何節目製播過程。
  2. 個人捐贈:成立「公視之友」會員制度,會員以捐款的方式贊助公視,公視提供適當的回饋給會員。公視舉辦文化教育殘障等公益活動時,會邀請會員擔任志工。
  3. 其他財源:促銷與公視節目相關之錄影帶、圖書資料、教材及副產品等。公視攝影棚剪輯音效等設備,在法規允許的範圍內且行有餘力時,予以出租,供其他傳播公司、大學相關科系付費使用,以合理的租金做為硬體維護費用。
  • 華視是公廣集團中唯一沒有任何政府預算或補助的電視台,完全依賴廣告業務收入,自負盈虧。
  • 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台灣宏觀電視的經費主要是來自政府預算,由各相關的政府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僑務委員會)編列預算;不足的部分,必須由各電視台自己籌措。

新聞平台[]

  • 依據公廣集團“資源整合”的原則,華視新聞部與公視新聞部的資源(人力資源、新聞影片等)是共享的,稱為“公廣集團新聞平台”,簡稱“公廣新聞”,2006年8月正式上線,是公廣集團第一個整合的部門;但是磨合不到八個月,即正式宣告暫停運作。
  • 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開票日(2006年12月9日)晚上,「公廣集團新聞平台」首度以華視主頻道、公視主頻道聯播的方式報導最新開票結果,由余佳璋擔任主播。

旗下主播群[]

華視[]

  • 徐俊相
  • 王薇
  • 劉玉嘉
  • 何佩蓁
  • 林玉珍
  • 謝安安
  • 夏德桔
  • 曾馨霈
  • 李慧芝
  • 徐榮寅
  • 鄭富元
  • 楊舜欽
  • 林清彬
  • 任立渝
  • 張怡蕙

公視[]

  • 黃明明
  • 洪蕙竹
  • 葉明蘭
  • 張玉菁
  • 陳廷宇
  • 余佳璋
  • 王曉書
  • 陳濂僑
  • 林麗君
  • 伊書兒

客家電視[]

  • 吳奕蓉
  • 蕭惠雲
  • 向盛言
  • 余思嫻
  • 徐慧玲

原視[]

  • 日茉樂嫚
  • 谷辣斯
  • 馬紹·阿紀
  • 伊書兒·法琳基楠

宏觀電視[]

  • 黃志光
  • 陳心怡
  • 楊仲恩

未來展望[]

  • 公廣集團目前以公視為中心,加上華視及其他公共服務性質的電視頻道而組成,未來計劃納入廣播服務。如同英國的BBC、美國的PBS、日本的NHK,台灣公廣集團的目標,除了整合台灣的公共媒體之外,也朝著成為旗艦型的傳播事業機構邁進,成為華人世界的標竿媒體。
  • 媒體改造學社認為:「公共廣電集團是以公共服務為目的,他們也就能真正從公眾的角度出發,提供滿足公眾需求和必要的內容安排。」(〈公共廣電集團問與答〉
  • 媒觀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公視員工與華視員工的擔憂「誰是老大」,公視與華視不同的組織文化與經營取向,政府部門原應編列的特別預算及附負擔捐贈的未到位,《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提供長期且穩定的公廣集團法定財源)仍未步出行政院,以及公廣集團未能有效整合內部能量與匯集社會力量向政府部門施壓,都是公廣集團整合過程所面臨的問題。(〈公廣集團只是「半個」集團——媒改推動者如何看待公廣集團整合受挫〉

參考文獻[]

3.維基百科全書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2008年3月20號造訪)

外部連結[]

官方網站[]

相關影片[]

模板: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模板: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列表


en: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Advertisement